教材明細
準備方法
*以下科目介紹由洪澤老師提供
『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從國家考試文化行政專業科目中獨立出來,可見文化資產在文化行政類別的地位,畢竟它可說是文化政策之母,為了要照顧到這些珍貴資產而形成國家的文化政策。準備此科目有一利一弊,是因為它的主題區塊明確且鮮明。
掌握文資指定登錄情形:
不像文化行政與政策分析科目那般涵蓋大大小小法規不計其數,常常會有法規初次相見竟是在考場上的窘狀。只要透過課程認識母法及相關子法,再進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站,掌握現有文資指定登錄情形就可以擁有基本分。
閱讀學刊加強論述能力:
要再搶分需增加論述能力,可上網查閱『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即可閱讀台灣主要文化資產專家及學者針對國內外文化資產現況的論述及分析。經過這樣的步驟,再拿起考古題試寫,奪取高分就不難。
熟記母法:
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的弊處在於主題明確、範圍不大,因此常會有書寫法條的考題,通常每年都會出現個一、二次,雖然沒什麼鑑別力,但也是四分之一的分數,不容小覤,於是建議關於母法,不求背也需熟記。
掌握時事,累積統整能力:
準備文化資產時事也非常重要,絕對不能輕忽,畢竟文資法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在觀念未普及下,所謂的文資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會是考題的來源。出題及閱卷老師很喜歡透過考生對這些事件的看法,來鑑別考生們對文化資產概念的掌握度,因此閱報可不能少。
建議可以自己整理文資案例表,包括法規的調整、爭議的事由、文資所有人立場、文史工作者悍衛文資方式、地方文資單位的角色、文資再利用的作法及和其他相關法律運用的策略(如都市計畫法)等等......透過自行的整理,不但可綜觀全局,更可自己探索文資的深處,增加個人論述能力。
趨勢分析
文化資產保存法在 2016 年面臨繼 2005 年大修法以來再一次的大變動,尤其是新政府上台,文化資產相關的政策引起討論。因為是全新的發展,等到教科書出來會速度稍慢,因此需透過媒體及期刊評論密切注意時事發展。
而整個法條調整的方向絕對會是考題泉源,像是有形及無形兩大類文化資產的定位、定期普查及限期審議、歷史建築和紀念建築物納為暫定古蹟、容積率移轉對象放寬、納入動態文資保存、成立文資署、針對文資法 110 條另設申訴機制及列冊追蹤過期失效之問題等議題。
各考試類別考情分析
『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只出現在三等考試,定位在較高職位所需應對的鑑定科目,也因此常有針對法條的論述和相似類別的比較分析,例如古蹟及歷史建築、文化景觀與聚落等......
同時因為本科以法規為主,以母法法條對應其他子法的題目也常常出現,因此需要多瞭解相關的細則及辦法。
章節重點(重要度評比)
章節
重要度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文化資產的觀念
★★★★★
第三章 臺灣的文化資產保護演變及規範
★★★
第四章 古蹟、歷史建築、聚落
★★★★★
第五章 遺址
★★★
第六章 文化景觀
★★★★
第七章 古物
★★★
第八章 自然地景
★
第九章 無形文化資產
★★★★★
第十章 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
★★
第十一章 區域型文化資產
★★★★
第十二章 工業遺址
★★★
第十三章 潛力點的文化觀光塑造
★★★★
教學特色
1.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文化資產的概念,不只幫助同學們面對考試,也帶起對文化資產保存的興趣。
2. 從世界文化資產的觀念著手,瞭解台灣擬定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時的立意及可改進之處,培養論述能力。
3. 透過時事進行案例分析,增加對法條的瞭解及認識。
4. 整理文化資產的發展應用及趨勢,幫助同學掌握考試方向。
註: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實際內容請以老師上課為主。
參考用書
1. 林會承著,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遠流。
2. 李乾朗,百年古蹟滄桑,典藏。
3. 廖嘉展策劃,文資特攻隊-15個文化資產守護行動案例,文化部文資局。
4. 黃貞燕,日韓無形的文化財,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