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明細
項次 |
教材明細 |
1. |
鼎茂書:LM3008 |
2. |
補充1-2(17) |
準備方法
1.搭配課程講解,精讀基礎讀物。
2.依據個人需強化的部分,選擇性閱讀進階讀物。
3.盡可能涉略人類學民族誌。
4.較深入了解幾個台灣民住民族的文化,做為答題舉例之用。
5.關心文化政策與時事,與人類學理論作聯結。
若本課程共13章。因每個考題所涵蓋的範圍,常常不僅限於某個章節,又會同時包含理論闡述與實際案例兩部分。
因此,我們學習這些章節時,需整體、全面性的理解章節間的關聯性,取代支離破碎、切割式的記憶與學習。就如同人類學家以「全貌觀」來看待人類的文化,我們也以「全貌觀」來學習這13章課程。
趨勢分析
近年應用人類學的重要性有增強的趨勢。例如:
110年地方特考,四題中出現了兩題應用人類學相關考題;
112年高考第三題、112年特考第四題。
應用人類學近年可說是幾乎每年必考考題。
雖然文化人類學高普特考中,過度理論性的考題比較少,但人類學核心概念、人類學發展史、人類學基礎理論&派別、研究方法、族群理論,仍是文化人類學考科重點。
出題方式,除了闡述理論&概念,也必須提出自身對文化政策的觀點,並佐以實例。
文化人類學高普特考,是理論&實務並重的。
參考用書
(一)基礎讀物
丁永恩享唸《文化人類學》,2023年12月鼎茂出版。
科塔克《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2018東華出版(或其他版本《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討》)
(二)進階讀物
黃應貴《返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2008三民出版。
(三)參考讀物(民族誌舉例,但不限)
《台灣調查時代》系列,楊南郡編譯,2021遠流出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2001華夏出版。
《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The Chrysanthemun and The Sword),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2012遠足文化出版。
教學特色
這一期的高普特考文化人類學數位課程,結合最新版享唸系列《文化人類學》,內含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案例;對於人類學家的生平也有深入的介紹。
藉此,希望能帶領學員們,走進一個立體而有畫面、有故事的人類學世界。在下筆答題時,有邏輯也有感情;如同一百多年來的人類學家,在與他們田野朋友相處,以及撰寫民族誌時,所懷抱的情懷。
配合113年起「世界文化史」停考,若干主題將會併入文化人類學考科(如族群議題、南島語族文化…等)。因此,本課程將在相關章節,盡可能加入南島/台灣原民族文化的介紹。
鼓勵學員不只靠死背硬記,而是掌握脈絡,並讓人類學的思維變成我們的日常,心靈與人類學更為貼近。